师资队伍
教师信息 TEACHERS

文博人请收好!5·18博物馆日特别书单看展必备指南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到海外,应该去看哪些美术馆、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时间有限,该怎么看◆◆■■★?关于那些画的奇妙、关于流传中的拍卖行发生的故事又有哪些?魏蔚在《从达·芬奇到安迪·沃霍尔:一生必看的美术馆》一一解答★★◆、娓娓道来。2019年秋,魏蔚到哈佛大学进修,开启了她人生第一次艺术游学,她将参观各博物馆的感悟记录下◆◆■◆◆★,并集结成书。书中介绍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卢浮宫、英国国家艺廊、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梵高美术馆等的建馆历史■★◆★■★、收藏过程、重要馆藏,也提及撰文时参观的特展。所述一点不带学究气息■■◆★■◆,不深、不涩■★,不屑卖弄而风韵依依。懂艺术的人应该这样写艺术文章★★◆■◆,像冬夜炉边的琐谈■◆■◆,言者动心■■■◆,闻者会心,正如董桥先生对她的期望★◆:“博大而平易,深入而明媚★■◆。”

  一本细腻的观展笔记◆■■,能带我们体验各国、各馆的风貌风光★◆★■★,在丰富的细节中了解不同区域博物馆与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

  一册高品质的展览配套图录,能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件展品★★■,了解展览的全貌和研究水平★■。

  《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图录》为中国航海博物馆“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配套图录★■★■◆★。本书收录123件中海博藏舟船文化特色文物,聚焦中华文明的蓝色基因,展示高清图片近三百幅。全书分为,何以行舟★■◆■★、舟行万域■★◆■、文化之舟三个单元★◆◆★■■。展示了传统木质船模、玉雕与牙雕船模、航海罗盘、针路簿、船景通草画等反映中国古代舟船的文化的特色馆藏文物,力图以文物证史,揭示中华历史悠久的舟船文明★■★★■★、独具特色的舟船建造与航运技术、舟船文化信俗与艺术■◆★◆◆。本书图像资料丰富■◆◆■,文字解读详实,并配有四篇研究专论,兼具鉴赏性与学术性。

  《灋丘陶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编★★,系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乙种第五十三号、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丛书,是灋丘陶文首次整理出版。本书收录110枚东马坊遗址出土的秦汉陶文,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陶器上刻划陶文的内容,不外乎地名■■、职官、姓氏或人名★■■、容量或重量、数量或编号■★◆、器品或器内物品名等多种。东马坊城遗址出土的“灋丘 公■◆★◆■★”陶文中的★■★■“灋丘”表明了该地为文献中的“灋丘”,■★■◆■◆“公”则表示出该器起码是官府用器。◆◆“灋丘 公”陶罐的发现,成为东马坊遗址为“灋丘”的重要证据◆■■★,并逐步揭示出东马坊遗址的更多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秦汉时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阶段■★◆★,陶文包含了篆书、隶书等多种字体。从秦代的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成熟★■◆◆★,陶文记录了字体演变的过程,戳印陶文也是印章、文字学◆★★★■、书法研究的重要实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书为扬之水2012—2019年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记录。分为观展笔记和日记两部分■★■★。前者为扬之水对在正仓院特展所见文物的思考笔记◆★■,记录了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等等正仓院瑰宝……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后者为扬之水在日本期间的观展日记◆★■◆★■,记录了她参观的博物馆、古建筑★◆◆◆,在书店所购得的书目,所遇之人与物等等经历见闻,文笔优美、亲切,细节丰富,带读者一起体验日本的风貌风光★★■。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全新展览图录◆■,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精心挑选了76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馆藏,包含众多展览中新增的藏品以及珍品■■■★■、孤品。如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的重点展品白石供养菩萨像、漆金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还有孤品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等雕塑作品◆★■★。本书的时间线索上始于商周下至明清,线索完整◆★■,以时间为线分割出五个章节,在每个章节前都收录了专家撰写的章节导读,便于读者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以下精选整理12种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新出版的文博相关书籍。既能一本书读懂国内热展◆◆★■◆,也能畅游异国博物馆★◆★★,更有重要考古研究资料首次整理出版★◆◆■■★、重点文物首次数字化建模拆解呈现等等,每一种都值得反复翻阅。

  为纪念著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收录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等28家重量级博物馆的205件/组馆藏文物,包含文书◆★★、版画■★◆■★★、丝织品★■■★★◆、玻璃器、钱币、瓷器、书画等丰富品类。通过“商业之城”★■◆◆■★“双向交流”“三都所见”“世间熙攘■★■◆◆★”“远行者★◆■★★■”五大专题★★★★,为中国读者构筑出马可·波罗时代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循着马可·波罗书中所述,跨行世界两端■★★■■★,从威尼斯,当时欧洲最令人赞叹的大都会——游历至元朝首都大都——亦即马可·波罗的汗八里(意为“可汗的都城”)、今日的北京。

  一套深度的研究文集/图录,则能主题式地展现博物馆、美术馆里最珍稀、最具学术价值的资源,带领我们梳理最重磅的珍品与研究成果……

  中国绘画史是一个不断回到古典,从经典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然后再创造出新风格的过程。本书收录溪客旧庐收藏的七十余幅绘画精品★◆◆★,从绘画风格的角度,对15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文人画史做一个大概的梳理。这七十余幅作品或许能够作为一个物质证据,勾勒和反映出从15—19世纪中国绘画史对古典复兴的轮廓和脉络。书中作品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来排序★◆◆,而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尤其是指江南画坛的文人画家们在走到瓶颈时期时◆■■■★■,重新回到吴门去梳理脉络;第二部分是“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风格的尝试;第三部分是■■★★◆“清代的正统”,作品最多,集中在★◆◆◆■“四王”◆◆◆,同时提出乾隆时★★★◆◆■“词臣”的概念,强调18世纪对董其昌及四王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第四部分是“花卉■★■■◆■”,展现吴派花鸟绘画的新潮流。

  日本POLA美术馆的藏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21世纪日本私立美术馆中的翘楚,本图录遴选POLA美术馆藏品中的69件艺术精华,在内容上最大程度地展现了POLA美术馆藏品的特色和魅力。图录汇聚37位艺术巨匠,涵盖从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家作品,特别呈现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犹如群星辉映,带领读者沉浸在一场盛大而热烈的艺术派对之中。以光影与自然为线索,图录不仅呈现印象派艺术捕捉瞬间之美的卓越成就,还深入探讨其在野兽派、立体主义乃至当代艺术中的延续与革新■★★★■。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释迦会子”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装藏”,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揭秘”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本书分为“发现”◆★◆“保护◆★■■■”和“麦积奇观”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书中特别提到了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佛教艺术传播的纽带。它不仅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通读者了解麦积山石窟和丝绸之路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2024重磅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配套图书。该展览囊括了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多家博物馆■◆★★■,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马尼亚尔宫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伊斯梅利亚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本书与展览同名图录互相补充★★■◆◆◆,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古埃及学者◆■★◆■★,如北京大学颜海英教授、复旦大学金寿福教授等撰写专文,围绕着古埃及历史、文化、艺术■■★★■◆、科学、语言、生活等方方面面探索古埃及文明◆■■■★◆,是上海博物馆“大展小书★◆◆”系列之一★◆◆。

  2025年★◆,依旧是热展辈出的一年,我们站在金字塔之巅聆听古埃及的回响,也走近欧亚艺术巨匠◆◆◆◆,欣赏群星璀璨。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24年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物部门共同举办◆■◆★◆“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汇聚24家考古文博单位240余件(套)精品文物,呈现最具代表性的36项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发现。本书为展览同名图录■★,分为“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部分,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四个视角,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全面阐释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由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编写,深入探讨了马王堆汉墓的文化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宇宙观、生死观与生命美学,为“哈佛大学艺术实验室艺境新知丛书”系列第一部。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时空■■◆”★■◆■★★“阴阳”“生命■◆◆★”三大角度全新诠释马王堆汉墓文物,涉及马王堆汉墓棺椁、漆器◆■■★◆★、帛画、乐器、弓弩、纺织品、食物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图版部分展示了高精度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清晰呈现了马王堆汉墓文物的结构和细节,为读者呈现一幅多元丰富的汉代文化画卷★◆■◆■◆。

  到海外,应该去看哪些美术馆、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时间有限,该怎么看◆◆■■★?关于那些画的奇妙、关于流传中的拍卖行发生的故事又有哪些?魏蔚在《从达·芬奇到安迪·沃霍尔:一生必看的美术馆》一一解答★★◆、娓娓道来。2019年秋,魏蔚到哈佛大学进修,开启了她人生第一次艺术游学,她将参观各博物馆的感悟记录下◆◆■◆◆★,并集结成书。书中介绍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卢浮宫、英国国家艺廊、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梵高美术馆等的建馆历史■★◆★■★、收藏过程、重要馆藏,也提及撰文时参观的特展。所述一点不带学究气息■■◆★■◆,不深、不涩■★,不屑卖弄而风韵依依。懂艺术的人应该这样写艺术文章★★◆■◆,像冬夜炉边的琐谈■◆■◆,言者动心■■■◆,闻者会心,正如董桥先生对她的期望★◆:“博大而平易,深入而明媚★■◆。”

  一本细腻的观展笔记◆■■,能带我们体验各国、各馆的风貌风光★◆★■★,在丰富的细节中了解不同区域博物馆与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

  一册高品质的展览配套图录,能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件展品★★■,了解展览的全貌和研究水平★■。

  《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图录》为中国航海博物馆“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配套图录★■★■◆★。本书收录123件中海博藏舟船文化特色文物,聚焦中华文明的蓝色基因,展示高清图片近三百幅。全书分为,何以行舟★■◆■★、舟行万域■★◆■、文化之舟三个单元★◆◆★■■。展示了传统木质船模、玉雕与牙雕船模、航海罗盘、针路簿、船景通草画等反映中国古代舟船的文化的特色馆藏文物,力图以文物证史,揭示中华历史悠久的舟船文明★■★★■★、独具特色的舟船建造与航运技术、舟船文化信俗与艺术■◆★◆◆。本书图像资料丰富■◆◆■,文字解读详实,并配有四篇研究专论,兼具鉴赏性与学术性。

  《灋丘陶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编★★,系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乙种第五十三号、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丛书,是灋丘陶文首次整理出版。本书收录110枚东马坊遗址出土的秦汉陶文,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陶器上刻划陶文的内容,不外乎地名■■、职官、姓氏或人名★■■、容量或重量、数量或编号■★◆、器品或器内物品名等多种。东马坊城遗址出土的“灋丘 公■◆★◆■★”陶文中的★■★■“灋丘”表明了该地为文献中的“灋丘”,■★■◆■◆“公”则表示出该器起码是官府用器。◆◆“灋丘 公”陶罐的发现,成为东马坊遗址为“灋丘”的重要证据◆■■★,并逐步揭示出东马坊遗址的更多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秦汉时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阶段■★◆★,陶文包含了篆书、隶书等多种字体。从秦代的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成熟★■◆◆★,陶文记录了字体演变的过程,戳印陶文也是印章、文字学◆★★★■、书法研究的重要实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书为扬之水2012—2019年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记录。分为观展笔记和日记两部分■★■★。前者为扬之水对在正仓院特展所见文物的思考笔记◆★■,记录了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等等正仓院瑰宝……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后者为扬之水在日本期间的观展日记◆★■◆★■,记录了她参观的博物馆、古建筑★◆◆◆,在书店所购得的书目,所遇之人与物等等经历见闻,文笔优美、亲切,细节丰富,带读者一起体验日本的风貌风光★★■。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全新展览图录◆■,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精心挑选了76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馆藏,包含众多展览中新增的藏品以及珍品■■■★■、孤品。如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的重点展品白石供养菩萨像、漆金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还有孤品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等雕塑作品◆★■★。本书的时间线索上始于商周下至明清,线索完整◆★■,以时间为线分割出五个章节,在每个章节前都收录了专家撰写的章节导读,便于读者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以下精选整理12种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新出版的文博相关书籍。既能一本书读懂国内热展◆◆★■◆,也能畅游异国博物馆★◆★★,更有重要考古研究资料首次整理出版★◆◆■■★、重点文物首次数字化建模拆解呈现等等,每一种都值得反复翻阅。

  为纪念著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收录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等28家重量级博物馆的205件/组馆藏文物,包含文书◆★★、版画■★◆■★★、丝织品★■■★★◆、玻璃器、钱币、瓷器、书画等丰富品类。通过“商业之城”★■◆◆■★“双向交流”“三都所见”“世间熙攘■★■◆◆★”“远行者★◆■★★■”五大专题★★★★,为中国读者构筑出马可·波罗时代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循着马可·波罗书中所述,跨行世界两端■★★■■★,从威尼斯,当时欧洲最令人赞叹的大都会——游历至元朝首都大都——亦即马可·波罗的汗八里(意为“可汗的都城”)、今日的北京。

  一套深度的研究文集/图录,则能主题式地展现博物馆、美术馆里最珍稀、最具学术价值的资源,带领我们梳理最重磅的珍品与研究成果……

  中国绘画史是一个不断回到古典,从经典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然后再创造出新风格的过程。本书收录溪客旧庐收藏的七十余幅绘画精品★◆◆★,从绘画风格的角度,对15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文人画史做一个大概的梳理。这七十余幅作品或许能够作为一个物质证据,勾勒和反映出从15—19世纪中国绘画史对古典复兴的轮廓和脉络。书中作品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来排序★◆◆,而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尤其是指江南画坛的文人画家们在走到瓶颈时期时◆■■■★■,重新回到吴门去梳理脉络;第二部分是“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风格的尝试;第三部分是■■★★◆“清代的正统”,作品最多,集中在★◆◆◆■“四王”◆◆◆,同时提出乾隆时★★★◆◆■“词臣”的概念,强调18世纪对董其昌及四王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第四部分是“花卉■★■■◆■”,展现吴派花鸟绘画的新潮流。

  日本POLA美术馆的藏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21世纪日本私立美术馆中的翘楚,本图录遴选POLA美术馆藏品中的69件艺术精华,在内容上最大程度地展现了POLA美术馆藏品的特色和魅力。图录汇聚37位艺术巨匠,涵盖从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家作品,特别呈现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犹如群星辉映,带领读者沉浸在一场盛大而热烈的艺术派对之中。以光影与自然为线索,图录不仅呈现印象派艺术捕捉瞬间之美的卓越成就,还深入探讨其在野兽派、立体主义乃至当代艺术中的延续与革新■★★★■。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释迦会子”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装藏”,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揭秘”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本书分为“发现”◆★◆“保护◆★■■■”和“麦积奇观”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书中特别提到了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佛教艺术传播的纽带。它不仅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通读者了解麦积山石窟和丝绸之路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2024重磅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配套图书。该展览囊括了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多家博物馆■◆★★■,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马尼亚尔宫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伊斯梅利亚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本书与展览同名图录互相补充★★■◆◆◆,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古埃及学者◆■★◆■★,如北京大学颜海英教授、复旦大学金寿福教授等撰写专文,围绕着古埃及历史、文化、艺术■■★★■◆、科学、语言、生活等方方面面探索古埃及文明◆■■■★◆,是上海博物馆“大展小书★◆◆”系列之一★◆◆。

  2025年★◆,依旧是热展辈出的一年,我们站在金字塔之巅聆听古埃及的回响,也走近欧亚艺术巨匠◆◆◆◆,欣赏群星璀璨。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24年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物部门共同举办◆■◆★◆“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汇聚24家考古文博单位240余件(套)精品文物,呈现最具代表性的36项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发现。本书为展览同名图录■★,分为“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部分,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四个视角,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全面阐释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由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编写,深入探讨了马王堆汉墓的文化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宇宙观、生死观与生命美学,为“哈佛大学艺术实验室艺境新知丛书”系列第一部。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时空■■◆”★■◆■★★“阴阳”“生命■◆◆★”三大角度全新诠释马王堆汉墓文物,涉及马王堆汉墓棺椁、漆器◆■■★◆★、帛画、乐器、弓弩、纺织品、食物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图版部分展示了高精度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清晰呈现了马王堆汉墓文物的结构和细节,为读者呈现一幅多元丰富的汉代文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