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厦门大学:与“嘉庚精神”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新华网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厦大创办后,陈嘉庚高薪聘请海内外名师,教授月薪可达400元■■★。相比之下,彼时的复旦大学校长与专任教授的月薪最高也只有200元,由于北京时局动荡★★■■■■,北大正面临着开不出工资的煎熬。一批教授纷纷南下◆★,林语堂、鲁迅、顾颉刚◆◆、陈万里等一批知名学者相继来到厦大国学研究院■■◆◆◆■,“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走进陈嘉庚创办厦大的心路历程,或许能找到答案■★。在陈嘉庚亲手设计兴建的厦门大学群贤楼二层,改造提升的陈嘉庚纪念馆焕新开馆,关于嘉庚先生与厦大的故事徐徐展开。站在展厅复原的厦门浮屿陈氏宗祠雕塑前,一段慷慨激昂的闽南语在耳边响起:“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个年代。
从吉隆坡郊区一片900亩棕榈林地到一座可容纳一万名学生学习生活的优质校园;从最初开设15个本科专业到现在拥有24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专业、7个博士专业■■◆;从2016年迎接首批500名新生,到累计培养6000余名学子走向世界……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以逐年稳步提升的办学水平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这是今年5月■■◆★,一位在读的“00后■◆◆■★”厦大学子写给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信◆★■■,道出许多厦大人的心声。一直以来,厦大师生都亲切地称陈嘉庚为“校主”,以各种方式感念他的家国情,嘉庚精神也始终指引着一代代厦大学子为家国奋斗。
走进厦大◆★■★◆,陈嘉庚雕像屹立在最早落成的群贤楼群前★■★◆,凝望着充满生气的校园和演武场,群贤、同安◆★■、集美、囊萤、映雪“一主四从”五座大楼,在他身后一字排开,白石墙、琉璃瓦■◆■、燕尾脊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气势磅礴且个性鲜明■■◆★,被后人称为“嘉庚建筑”,传递着他对中华文化的赤诚与追随★◆。
从厦门陈氏宗祠中传出的消息■◆★■◆,很快在全国传开了★■◆★◆◆。影响力广泛的《申报》在8月7日刊登了《南方将有私立大学》和《厦门将设大学》两则新闻,以充满赞誉和期待的语气报道陈嘉庚创办厦大的壮举,称其“使南方有中国自办之最高学府”,赞扬陈嘉庚“孜孜以学■★★,以为国家百年树人之计,诚教育界之明星”■★。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厦门大学在1921年2月1日开始招考,迎来第一批98名新生■◆◆■■。陈嘉庚提出,招生“不限省界,凡我中民,均一体待遇”,也鼓励“予华侨子弟以返国求学之机会★■■■◆★,俾得发扬其眷爱祖国之热忱◆★■★■,使国内外之民族精神得以团结”◆◆■◆★,还规定师范类学生除制服、书籍费自理外,学费★◆◆★★、膳费和住宿费全免。
歌剧《陈嘉庚》参演人员逾两百人,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饰演剧中角色的独唱演员等◆◆★■■★,既有厦大师生,也有厦大校友。歌剧《陈嘉庚》主创◆★◆、厦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黄飞介绍◆■,此部歌剧为厦门大学首次用歌剧表现形式讲述陈嘉庚矢志办学的壮举◆◆◆,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一句对白◆★◆■★,将人物对话融于音乐中◆■,由音乐推动剧情走向◆■◆■■,通过美育实践课程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陈嘉庚从小渔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又将世界的眼光带回到家乡。“在陈嘉庚身上,出生于古老国度的中国人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公民精神发挥到极致,把这位在海洋风浪中成长起来的中华儿女,推到了滥觞起来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殿堂之上◆◆■★■★。★◆◆”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说,陈嘉庚直接将一所大学的创办和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虽然是在一个海岛上,但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没有掉队。
陈嘉庚将我国与欧美先进国家★■■★■、日本等国不识字者的人数作了比较★◆◆★★,阐述了教育不兴则国遭“天演淘汰”的现实◆■★。这一天,陈嘉庚当场宣布他认捐百万元洋银作为厦大的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三百万元洋银,分十二年付完■★◆。彼时的四百万元洋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年陈嘉庚全部实有资产也就只有这个数字。
“纵观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其中,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爱国主义是■★★★◆■‘嘉庚精神■◆■★’的核心◆★■◆★,赋予了厦门大学永远不变的鲜亮底色。传承嘉庚精神,就是要让更多学子走近嘉庚★■,理解嘉庚,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记者 郑良 邓倩倩 付敏)
“嘉庚”号是百年厦大灿烂星河的一颗新星◆◆。百年来,一代代厦大人秉承嘉庚精神,筚路蓝缕,勇攀高峰,持续造就■★◆◆■“南方之强”新辉煌,这里培养了数学家陈景润◆★,中国财政学奠基人邓子基,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之先河的潘懋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诞生了中国第一块导电玻璃★★、第一批硫化锌加微量稀土杂质的电致发光材料■◆★,研发出国内唯一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键计算软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10纳米级超薄窗口液体池芯片……
回望初心,一所大学之志何以延续★■◆◆■★?当■■★◆◆“嘉庚”号科考船驶向深海★★◆,当嘉庚创新实验室硕果累累,当马来西亚分校在★■◆■■“一带一路”沿线熠熠生辉……“感恩、责任■★◆◆★■、奉献构筑了厦大人的精神基底◆◆◆◆■★,厦大这所与党同龄的高校,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嘉庚精神◆■★’仍指引着厦门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更在新时代奋进一流征程上◆◆★■★■,继往开来★■★,颉颃世界■■◆■◆。”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说。
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厦门大学■◆:与“嘉庚精神”跨越百年时空的对线来源: 新华网★■★■“与先生远隔一世之久■★,跨越阴阳之界◆★◆■◆,笔墨之间,见字如晤★◆◆。欲告先生,如君所盼,国民已富强,教育正发展。感念先生创学贡献之余,亦诺承先生之精神■◆★◆,吾将于未来征途奋斗不止,致知无央◆◆★★■■,充爱无疆……”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全景。(图片均由厦门大学供图)
校区基建从选址到建筑,陈嘉庚均亲力亲为。他选择了沉寂已久的郑成功驻扎厦门练兵演武场作为校址,称赞此处“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风景秀美,地场广大”。陈嘉庚将校舍开工仪式定在1921年5月9日,因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他希望,让厦大师生见证厦大肩负起教育救国以雪前耻的庄严时刻■◆,其意义深远。
★★■◆★◆“在这个学期的‘四史’课堂上,系统学习了解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事迹★◆◆■★,我深深被嘉庚先生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那无私为国的赤子之心和过人的智慧无不激励着我奋勇前行……先生虽已故去,但我仍能感觉到他创校时对于我们的殷切期望◆★★。这也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磨练自己的本领◆★★◆◆,有所成就。”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胡雯绮说。
2017年◆◆◆◆,海洋重器“嘉庚”号历经三年的设计、建造及诸多试验考核后正式交付厦门大学★■◆◆◆★,使厦大成为国内第一所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科考船的综合性高校。而其“嘉庚”之名,是由厦门大学的全体师生、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们的一致票选所得。百年前,身在异邦的陈嘉庚既痛感近代以来中国海权丧失的耻辱◆■★★■★,又深知海洋资源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创办厦大时就意识到海洋与民族富强的紧密关系,秉持着◆◆◆“力挽海权,培育专才◆★■◆■”的海洋初心设立全国第一个海洋系,也是在海洋生物学科最早产生国际影响的中国高校。
虽然厦门大学作为私立大学仅16年光阴,陈嘉庚因无力支撑遂将学校无偿献给国家★■,但他终其一生对厦大办学的关切从未停止■★■★。斯人逝去,传奇故事并未落幕。
在厦门大学芙蓉湖畔,有一栋厦大最高建筑◆◆,名为“颂恩楼”。这是在本世纪初扩建的主楼■◆■★■★,依然遵循“嘉庚建筑◆■■◆★”风格,一主四从排开◆■★◆■,塔楼红瓦坡顶,卷刹翘脊,重檐错落◆★,富有闽南传统韵味◆◆◆,俗称■■■★◆“穿西装◆◆■◆、戴斗笠”。
厦大发起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加入◆■■■■★;积极推动“G50战略伙伴计划★★★◆”,与53所世界前200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合作;举办世界人文学术会议、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由厦门大学领衔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被列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长汀时期的厦大本着“为抗战和战后建国培养人才”的理念,创下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创设了土木工程学系★■★■★★、机电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等,聚集了一批顶尖学者。英国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美国地质学家葛德石等许多知名欧美学者不远万里来学术交流,赞誉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
在厦大人心中◆■★★◆◆,“嘉庚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是“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爱国精神,是“牺牲自我■★■■★◆、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是“尽民天职、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博集东西、造福世界”的开放精神★◆■,是“艰苦奋斗、节俭为本■★■”的勤俭精神,是“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斗争精神■★。
“船舷两侧标注了陈嘉庚的名字‘TAN KAH KEE’,船上也挂着陈嘉庚的照片,这是我们和校主的联系,‘嘉庚’号的使命不仅是为厦大海洋学科建设,也共享给有需求的科研单位,影响更多有志海洋研究的人,共同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的海洋事业发展,圆了百年厦大的一个梦◆■★。”“嘉庚■■★◆◆★”号科考船建造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说。
把嘉庚事迹、嘉庚精神融入思政课。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原宗丽告诉记者,厦大“四史”课程组织师生多次赴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鳌园■■◆★、华侨博物院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学生们通过写剧本■■、做视频◆★■★◆■、给嘉庚写信等方式,自发搜罗资料,更加全面了解嘉庚生平事迹■★◆◆,理解校主的初心和期盼,进而将嘉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在天堂,钱在厦大。我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地为母校做出一份贡献。”1944级台湾校友周咏棠在去世前30多年持续捐助厦大◆◆★,陆陆续续为厦大捐款近3000万元人民币;1944级校友纪华盛把20多年积蓄全部捐给母校厦大:“萨本栋校长的其言其行及学校员工在长汀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我后来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1943级菲律宾校友邵建寅感念萨本栋校长师恩,捐建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大楼“亦玄馆”,捐修校友之家◆◆★★★◆“怀贤楼”,还成立多项教育基金……
“嘉庚先生尤其注重保存国故★■◆,厦大在海内外新建的每一个校区,建筑风格都一脉相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建霖说,“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不能让中国人尤其是在异邦的中国人忘了自己的文化和根。★◆◆★■”